「老師,如果我大學專題做的題目和研究所不一樣,這樣專題不是白做了嗎?」「我要怎樣很快的決定研究題目?」「如果我不去多試試其他領域,怎麼會知道那些領域自己喜不喜歡?可是如果我一直換領域,不是就白白浪費時間嗎?」

『學得深?還是學得廣?』向來就是一個常被討論的題目,因此很多相關問題,例如:『大學要不要分系?』『碩一是否就該找指導教授?』『大四提前做研究好不好?』,一直都是不同學者間爭議的焦點,這也難怪學生總是會有類似的疑惑。

如果唸過演算法、或者是人工智慧的人應該就知道“Depth-first? Or breadth-first?” 其實只是兩種策略,這兩種策略都各有其利弊,要選擇哪一種策略就要看當時的情況為何、以及到底要找什麼最佳解?最佳解的定義是什麼呢?在資訊科學上,要定義最佳解是很容易的。但是在人生這個課題上,有沒有辦法定義最佳解?如果有,要怎樣定義自己的最佳解呢?

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,因為興趣會變、環境會變、未來不可預測,所以定義最佳解根本就是Mission Impossible,如果最佳解都沒有辦法定義,那哪個策略能達成最佳解就更無法預測了。我們的人生旅途卻不會因為對未來的無知而暫時停止,有時我們會仰賴長輩指點迷津,這樣可能可以走在比較安全的路上;有時候我們決定要仿效海盜的冒險精神--航向未知的旅程;有時候我們決定隨波逐流,讓命運之神帶領我們前行。不管我們的選擇是什麼,時間流逝的速度是固定的,而且無法重來。

我一直相信: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清楚自己所走的每一步路,究竟會在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。但是,過去所經歷的事物、所做的決策都塑造了現在的我們,而我們需憑著累積的智慧來做抉擇,這些抉擇不管結果是好是壞,都會在未來成為我們的經驗,然後繼續的幫助我們往下一個目標邁進。

就拿我自己的例子來說,我小時候從來沒有想當老師(教授當然也不在志願中),我本來想當音樂家,所以十幾年時間我都生活在音樂裡,那時候所學、所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朝音樂之路邁進。有一天我突然夢醒了,自認為當物理學家比較有可能,所以我開始鑽研物理、甚至跑到大學先修。這個夢想突然又因為大學聯考而破碎,所以我進入管理學院,開始唸起了管理、行為科學、經濟、會計等學科,我一直以為自己會運用所學去公司當管理者,鑽研了五年以後,我突然發現管人並不是我的興趣,所以跑去讀了電腦科學博士,然後又因緣際會的當了教授。

當年在申請美國博士班的時候,我曾經懷疑過自己,怎麼一直在走遠路,如果早知道要念電腦博士,我可以早點開始學著寫程式、多花點時間在數學上,可是後來我到了美國念博士,然後憑著當年在資管所花一整個學期學的E-R Model拿到研究獎學金,接下來又發現所屬的研究中心有各式各樣的研究,每一個研究都和我過去經驗有或多或少的關係。

現在當教授可以做自己決定的研究題目後,我發現過去所學、所愛的事情,我通通可以應用在研究上,所以我開始做個人化搜尋引擎(運用了許多行為科學、管理學、溝通學、以及人工智慧)、互動式指揮家系統(運用了許多音樂觀念、技巧、甚至人脈)、點對點搜尋(運用網路、物理觀念、甚至經濟學),曾經以為的遠路都成為我現在的資產。

所以絕對不要擔心自己選錯領域會浪費時間、走冤枉路,因為只要很認真的走,世上沒有白走的路!

以上轉錄自: http://blog.xuite.net/ycedu/blog/914850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arthson 的頭像
    earthson

    A boy's will is the wind's will...風之翼。乘風飛翔

    earth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